分库/分表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什么是分库/分表
库即database,表即table,分库即将1个database拆分为多个database,分表即将1个table拆分为多个table。
为什么要分
数据库的架构演变过程:单机→读写分离(主从)→分库分表。
读写分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请求量太大的问题:读请求和写请求分别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上。但是,如果写请求或者读请求再增长,单机可能就无法承受,比如单机的磁盘,内存,IO等都是有限的。所以,将单库变为多库,就是一种解决方案。
如果一张表的数据量无限增大,甚至整个库就一张表,但是仍然无法存储持续到来的数据,再或者,由于数据量的持续增长,索引也会变得很大,查询也会变得很慢,此时,将单表变为多表,就是一种解决方案。
所谓分库,其实就是将1个库中的n个表,拆分到多个库中,这样每个库中表的数量就减少了。所以,分库只有一种方式,就是垂直分库:按照业务模块来划分出不同的数据库,与微服务的划分方式类似。
比如一般的电商平台,包含了用户、商品、订单等几大模块,简单的做法是在同一个库中分别建3张表,但是随着业务量的增长,将所有业务都放在一个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护,因此可以将不同业务放在不同的库中。
垂直分表,通俗的说法叫做“大表拆小表”,拆分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“列”(字段)进行的。通常情况,某个表中的字段比较多,可以新建立一张“扩展表”,且这个扩展表会冗余主表的主键列。
垂直拆分依据主要有几点:
(1)将长度较短,访问频率较高的列尽量放在一个表里(主表)
(2)将字段较长,访问频率较低的列尽量放在一个表里(扩展表)
(3)经常一起访问的属性,也可以放在一个表里
优先考虑1和2,第3点不是必须。另外,如果实在列过多,主表和扩展表都可以有多个。
垂直拆分后,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:原来只需要在一张表中就可以访问到的列,拆分后可能需要进行JOIN联表。
此时,建议不要使用JOIN来联表访问,而应该分两次进行查询。
比如,将表user(uid, name, age, gender)拆分为user_base(uid, name)和user_ext(uid, age, gender),拆分前:
拆分后应该避免使用如下联表的方式查询
而是使用两次查询,然后交给应用程序来完成JOIN的语义
这么做主要基于如下考虑:
(1)join更消损耗数据库性能;
(2)join会让user_base表和user_ext表耦合在一起(必须在一个数据库实例上,否则无法JOIN),不利于数据量大时拆分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上。毕竟减少数据量,提升性能才是垂直拆分的初衷。
此外,拆分字段的操作建议在数据库设计阶段就做好。如果是在发展过程中拆分,则需要改写以前的查询语句,会额外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,建议谨慎。
水平分表也称为横向分表,就是将表中不同的数据行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到不同的数据库表中。一般而言,拆分后的表会落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中,也称为水平分库分表。
常见的水平拆分规则如下:
范围拆分
按照范围拆分,比如按照自增id来拆分,从0到10000一个表,10001到20000一个表...。
范围拆分的优点是策略简单,可以很快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,且扩容简单,如果容量不够,只要增加新库即可。
范围拆分的缺点:
列值必须要满足递增的特性
数据量不均,新增的库,在初期的数据会比较少
请求量不均,比如我们用户id来拆分,一般来说新注册的用户活跃度会比较高,导致服务器利用率不平衡
哈希取模
按照表中某个列的值的进行先哈希取模来拆分。
比如有user(uid, name)和order(uid, ...),则可以对user和order中的uid进行取模操作(mod = uid % (表的数量)),这样同一个用户的订单就会落在同一个数据库实例中,可以避免跨库事务之类的问题。
如果要按照某个非数值类型的列进行拆分,则可以先对列值进行HASH操作,再取模。
哈希取模的优点是:策略简单,可以很快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,且数据量均衡,请求量均衡(前提是HASH均匀)。
哈希取模的不足是扩容麻烦:如果容量不够,要增加一个库,重新hash可能会导致数据迁移。
地理区域
比如按照华东,华南,华北这样来区分业务。
时间
按照时间拆分,实现“冷热数据分离”。
水平拆分后,对于拆分列(按照这个列进行拆分)上的查询,可以根据拆分规则,直接路由到库,但是对于非拆分列上的查询,就需要费一番周折。
比如user(uid, login_name)
按照uid拆分为user_1(uid, login_name)
和user_2(uid, login_name)
。
那么,拆分列为uid,则如下查询可以根据拆分规则,直接路由到库(假设为user_1),获取查询结果。
但是,对于按照login_name
进行的查询,就很困难,因为不知道要去哪个库去查。
如果遍历所有库,当分库数量很多的时候,性能会显著降低。
针对这种查询,一般有如下解决方案。
索引表法
思路:uid能直接定位到库,login_name不能直接定位到库,如果通过login_name能查询到uid,问题解决
解决方案:新建表t(login_name, uid),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,先通过索引表查询到uid,再定位相应的库。
索引表属性较少,可以容纳非常多数据,一般不需要分库;如果数据量过大,可以通过login_name来分库。
这种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:多一次数据库查询。
缓存映射法
思路:访问索引表性能较低,把映射关系放在缓存里性能更佳
解决方案:login_name查询先到cache中查询uid,再根据uid定位数据库;假设cache miss,采用扫全库法获取login_name对应的uid,放入cache;login_name到uid的映射关系不会变化,映射关系一旦放入缓存,不会更改,无需淘汰,缓存命中率超高。
这种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:多一次缓存查询。
login_name生成uid
思路:不进行远程查询,由login_name直接得到uid
解决方案:在用户注册时,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uid,uid=f(login_name),按uid分库插入数据;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,先通过函数计算出uid,即uid=f(login_name)再来一遍,由uid路由到对应库。
这种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:函数设计需要非常讲究技巧,有uid生成冲突风险。
login_name基因融入uid
思路:不用login_name生成uid,可以从login_name抽取“基因”,融入uid中
假设分8库,采用uid%8路由,则uid的最后3个bit决定这条数据落在哪个库上,这3个bit就是所谓的“基因”。
解决方案:
>在用户注册时,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3bit基因,login_name_gene=f(login_name)
>同时,生成61bit的全局唯一id,作为用户的标识
>接着把3bit的login_name_gene也作为uid的一部分
>生成64bit的uid,由id和login_name_gene拼装而成,并按照uid分库插入数据
>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,先通过函数由login_name再次复原3bit基因,login_name_gene=f(login_name),通过login_name_gene%8直接定位到库